更新时间:2024-07-19 22:27
有效磷,是指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磷的总称。它包括全部水溶性磷、部分吸附态磷、一部分微溶性的无机磷和易矿化的有机磷等,只是后二者需要经过一定的转化过程后方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它在化学上的定义是能与磷进行同位素交换的,或容易被某些化学试剂提取的磷及土壤溶液中的磷酸盐。饲料有效磷是指饲料总磷中可被动物利用的部分。
定义1 土壤有效磷:是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的磷组分,包括全部水溶性磷、部分吸附态磷及有机态磷,有的土壤中还包括某些沉淀态磷。在化学上,有效磷定义为:能与32P进行同位素交换的或容易被某些化学试剂提取的磷及土壤溶液中的磷酸盐。
定义2 饲料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缩写AP,是指饲料总磷中可被动物利用的部分。
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与全磷含量之间虽不是直线相关,但当土壤全磷含量低于0.03%时,土壤往往表现缺少有效磷。土壤有效磷是土壤磷素养分供应水平高低的指标,土壤磷素含量高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土壤中磷素的贮量和供应能力。
磷由于其独具的消化-吸收-代谢过程以及它在动物营养中不可取代性及其在配合饲料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有关猪用饲料原料中磷的生物学效价概念一直都假定植物性饲料中有1/3的磷对单胃动物具有生物学效价。因为植物性饲料中有1/3的磷以非植酸磷形式存在,而其余2/3是以植酸磷形式存在。由于单胃动物消化道缺乏植酸酶,通常假定植酸磷完全不能被单胃动物利用;反之,非植酸磷则完全能被利用。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猪用饲料原料磷的生物学效价变异很大。随着动物营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基础数据的不断积累,研究人员逐渐发现,植物性饲料有效磷含量与饲料总磷、非植酸磷、植酸磷含量和植酸酶活性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以有效磷来确定饲料中磷的含量和动物磷的需要量,是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土壤有效磷研究方法
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状态指能被当季作物吸收的磷量。了解土壤中有效磷的供应状况,对于施肥有着直接的意义。在有效磷的测定上,生物方法测定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我们采用的是最普遍的化学测速法。所谓化学测速法,即利用提取剂提取土壤中的有效磷。提取剂采用0.5mol/L的NaHCO3(即Olsen法)。
饲料有效磷研究方法
快速、准确预测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有效磷指标在生产实际中的大量应用,而模型的准确性依赖于饲料原料中有效磷的准确测定。
有效磷的评定方法有:
斜率比法,通过测定被考查磷源相对于标准磷酸盐差异而确定其相对生物学效价;
平衡试验法,直接测定磷的消化率。其中以梯度回归法的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二元梯度回归法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了最具应用潜力的评定方法,但其应用条件和准确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体外评定方法,体外法主要包括溶解度法和体外模拟法。溶解度法是根据被测物质的理化特性,考察其溶解度与动物试验结果的关系,主要用于无机盐的效价评定。体外模拟法是利用实验室方法模拟动物体内消化环境将样品消化,然后计算样品内所测营养物质消化率的方法,其中以体外透析袋法最为成熟。比较而言,体外模拟法是人工模拟体内消化条件,具有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效果。特别是透析袋法在模拟体内消化过程的同时,还模拟了体内吸收过程,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和精确性。此外,体外模拟法中的外翻肠囊法以其操作简单、快速,能详细地观察到元素进出肠段的变化优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途径有:
(1)调节土壤酸碱度。对酸性土壤,适当施用石灰调节其pH至中性附近(以pH6.5〜6.8之间为宜),可减少磷的固定作用,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
(2)增加土壤有机质。含有机质多的土壤,其固磷作用较弱,其原因除了有机质矿化能提供部分无机磷外,还有下列作用:①有机阴离子与磷酸根竞争固相表面专性吸附点位,从而减少了土壤对磷的吸附;②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其他螯合剂,将部分固定态磷释放为可溶态;③腐殖质可在铁、铝氧化物等胶体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对磷酸根的吸附。
土壤有效磷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一般采用土壤有效磷的指标来指导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决定磷肥有无效果以及效果大小的主要因素。所以能否用好磷肥必须根据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区别对待。
饲料有效磷的应用
植物性饲料中含有大量植酸磷,因此对于单胃动物、2月龄以前的犊牛和3月龄以前的羔羊由于缺乏相应的植酸酶,所以对植酸磷难以消化分解,利用率很低,所以在配合饲料配方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应根据饲料中有效磷的含量来设计产品,来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如果只考虑饲料中总磷的含量来设计配方,会造成动物的磷的摄入量不足,影响畜禽的生长。